杭州西站为何是一次创新?浙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哪些变化?省自然资源厅新闻发言人为你解答
杭州西站为何是一次创新?浙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哪些变化?省自然资源厅新闻发言人为你解答 |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回顾浙江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全媒体时政节目《有请发言人》推出新一季节目《闪亮“浙”十年 迈步新征程》。 本期节目的话题是《数字赋能 书写新时代自然资源“答卷”》。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厅长顾浩来到节目现场,与大家共话浙江这十年来,自然资源助力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域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点击播放视频 十年来,浙江始终坚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 出台系列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策,累计争取并下达建设用地指标约206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23万亩。 做好矿产资源保障,累计采掘矿石50多亿吨;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累计保障项目用海约5.8万公顷。 建设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 土地综合整治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点击播放视频 顾浩: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在土地的整个修复过程当中还引入了生态的概念。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农民的生活条件从原来的生活模式转向了和城市一样的生活模式,农民本身的素质普遍提升。实际上整的是地,但是带动的是人,以及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自然资源部门是如何统筹进行规划布局的? 顾浩: 自然资源部门重点是抓好5件事: 要进一步优化好省域空间格局,做到“强中心、特县域、精城镇、优乡村”,使得区域吸引力更强。 要强化底线管控。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倒逼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约束。 要进一步完善要素配置方式,建立“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国土空间的要素和支撑。 要进一步彰显浙江人文山水特色,通过绣花功夫式的生态修复、文化修补,来进一步彰显浙江的底蕴。 要保证浙江国土空间安全,把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为什么说杭州铁路西站是一次创新? 顾浩: 实际上从一个项目就可以反映出自然资源部门在服务过程中的整个链条。通过规划设计的引领,实现城市和车站功能的有机融合,要素保障方面,不是光是一块地的问题,它是一个国土空间。 从整个土地利用的方式来看,有分层确权这一政策的支撑,让不同的功能在每一层都有独立的产权,这样就会激发社会资本来更多地投入到整个立体开发的动力。 点击播放视频 如何能够在高质量保护的同时,还可以高质量地发展?自然资源部门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改革创新突破是什么? 顾浩: 这里离不开数字化改革赋能的作用。所有的空间治理离不开4个环节,第一个“多规合一”是引领;第二个 “空间保护”是前提;第三块是“空间利用”,用地审批和用地供应在一个平台上一览无余;第四块是“空间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灾害防治通过这些数字化的场景实现。 期待随着不断努力, 可以保护好、利用好 浙江的山水林田湖草海, 能够为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的新动能, 培育更多的新活力。
|